判决生效后,对方未履行判决确定的义务,即可申请强制执行。
起诉多久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呢
起诉后,当法院作出的判决生效后,如果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没有按照判决履行相应的义务,那么另一方就可以申请强制执行。一般来说,一审判决送达后,有 15 天的上诉期,上诉期过后判决生效;二审判决作出后即生效。
但要注意的是,申请强制执行也是有时间限制的。根据法律规定,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。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、中断,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、中断的规定。前款规定的期间,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;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,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;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,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。
在申请强制执行时,需要向法院提交强制执行申请书、生效法律文书副本、申请人的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。法院受理后,会依法采取执行措施,如查询、冻结、划拨被执行人的财产,对被执行人采取限制高消费、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措施。
此外,如果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,情节严重的,还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、裁定罪,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
法律依据: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》 第二百四十七条
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、裁定,当事人必须履行。一方拒绝履行的,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,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。
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,当事人必须履行。一方拒绝履行的,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》 第二百四十九条
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,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,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,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。
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,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,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关。
提示:法律问题咨询具有特殊性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如需更多帮助,请咨询律师。
评论